“三驾直通车”打造阳光八步 ——看贺州市八步区如何“纠风”
政风行风无小事。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政风行风既直接影响政府形象,也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
贺州市八步区认真总结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纠风工作“三驾直通车”(“惠民政策”坐上直通车、“社情民意”坐上直通车、“纠风监察”坐上直通车),取得良好成效。6月10日至17日,记者多次深入八步区采访,看当地干群如何利用“三驾直通车”纠风。
“三驾直通车”如何运作?请听大家说:
[同期声1]
八步区区委书记张誉夫:
“惠民政策”坐上直通车,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墙报、文化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把各项惠民政策传遍八步大地。通过区四家班子联系乡镇,区直部门挂村包村,乡镇干部进村入户的联动机制,让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不搞“二传手”,不设“隔音板”。
“社情民意”坐上直通车,就是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对惠民政策执行情况开展调查,通过问卷“征”集意见建议、通过座谈“听”取情况反映、通过查阅资料“找”出问题、通过走访“问”出原由。这样,通过“征、听、找、问”等形式,使各级政府机关了解“社情”下得去,掌握“民意”上得来,为区委、区政府作出正确决策和纠正偏差提供信息平台。
“纠风监察”坐上直通车,区委、区政府精心挑选了40多名综合素质好、工作作风实、参政热情高的各方面代表作为纠风监察员。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外人士、离退休老干部、基层群众代表等,赋予纠风监察员在纠风监察工作中的调查权、检查权、表决权、评论权和质询权。总结和查找全区在政风行风建设方面的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重点问题和差距。
[同期声2]
八步区纠风监察员黄明坤:
“三驾直通车”,较好地解决了纠风工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虚功”的认识,塑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形象,特别是在实施“安农工程”、“安康工程”、“安心工程”、“安保工程”和“安教工程”等“五安工程”建设推进工作中,八步区通过以纠风工作“三驾直通车”为载体,凝聚了民心,强化了服务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为八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在阳光下操作,群众清楚。我们作为监察员,工作可以说是两头通,向基层了解情况畅通、向上级反映问题畅通。
[同期声3]
八步区贺街镇大鸭村村民陈茂:
在我们这里,国家有什么惠民政策,群众都清楚,村里宣传栏有介绍,镇干部也下来同我们讲。还有小册子等宣传资料。
“三驾直通车”效果如何?
我们用事实说话:
[事例1]
“惠民直通车”助推发展“小立体”农业
八步区贺街镇西南村45岁的陈启林,肢体四级残疾,其妻周荣娇是四级精神残疾人,他们有两个女儿。在八步区惠民政策、社情民意、纠风监察“三驾直通车”齐头并进之际,陈启林夫妇圆了安居乐业之梦。
2011年,贺街镇西南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建设“文明村”、“清风村”、“民主村”、“便民村”为目标,提出以“1+4”工作模式(即科技+打造党风廉政教育、制度、监督、纠风并重的惩防建设工作体系),依托“一网(无线广播网络)两屏(小电子滚动条屏、自动取款机屏幕)”平台,以科技为手段,实现“信息村里询、村事实时开、村事全民议、村事全民知”。陈启林夫妇通过西南村的“一网两屏”,看到党的惠民政策,搭乘上了“惠民政策直通车”。2008年、2009年他家被列入“双千”扶残脱贫致富工程帮扶对象、低保对象;2010年列为“党员扶残温暖同行”的扶残对象;2011年列为危房改造补助对象。
用陈启林的话说,西南村“1+4”明了群众的心底,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奔小康。“惠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陈启林“自强不息”精神,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心。目前,他开创了“岭上种果、田里种菜、水上养鸭、塘里养鱼”的小型立体式农业。同时他还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种果树6亩,养猪3头,经营小店1间,利用小塘养鱼养鸭,年收入有望达上万元,达到当地收入的基本水平。
[事例2]
危房改造为弱势群体筑起“温暖港湾”
在一阵阵热烈的鞭炮声中,八步区铺门镇三元村罗亚娱一家幸福地搬进新建的楼房,从此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坯危房。这是该镇今年第201个享受危房改造政策搬进新房的农户。
罗亚娱的丈夫于2010年去世,她带着两个孩子支撑整个家庭。能住进水泥房一直是她的梦想,国家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让她看到曙光。但因结婚时户口未迁入三元村,在申请危房改造指标时遇到难题。该镇领导与八步区危改办及时沟通、协调,为她争取了2011年危房改造指标。后来,该镇还组织土地、城建、三元村村委等部门为她落实建房土地、施工队伍问题,为危房改造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如今,罗亚娱住进政府危房改造项目建起来的水泥房,在“温暖的港湾”感到特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