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谋真英雄 ——记我市人民警察彭晓峰
声音洪亮、目光锐利,举手投足间透露出豪放、睿智,谈吐间逻辑严谨,聊到开心处,又会仰天哈哈大笑,眼前这位身穿人民警察制服侃侃而谈的,正是贺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调研员、八步分局局长彭晓峰。
广西刑侦系统十大破案标兵、全区优秀人民警察、广西首届我最喜爱人民警察特别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一串串的荣誉令人称赞;读心神探、彭大将军、猛钟馗……一个个美名令人竖起大拇指;更令人熟悉的,还是他的外号:猪笼。
对于这个外号的来由:有人说是因为他从警近20年来,始终战斗在刑侦一线,每年率领刑侦队伍侦办案件过百起,侦破了一批重特大刑事案件;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敢啃“硬骨头”,打掉多个黑恶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人,对犯罪嫌疑人一抓一个准,就像把小猪赶进笼子一样简单……
“其实也没有那么玄。”对待赞誉,彭晓峰轻描淡写,“一个人用20年专心干一件事,肯定会有所收获。每一起案件研究的手法和对象不同,每一次都有收获,这才是最大的成就感。”
访谈间隙,彭晓峰拿出手机,朋友圈里未读消息有近千条,还有好几个好友申请信息,原来这些都是商铺的老板发来的,“这里面说不定就有我们要的线索。”彭晓峰一边通过好友申请一边说。
不久前,彭晓峰组建了商企联盟,通过邀请城区主要商圈商铺老板的参与,及时掌握城区街道小偷小摸行为。联盟建起的第二天,就有店主提供线索,接到线索后,彭晓峰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当街抓获了小偷。
同事都知道,冲锋到一线,是这个局长的一贯作风。外人看来,局长“亲自”抓小偷,似乎很不可思议。“其实这并不奇怪。”彭晓峰说,“公安局局长首先是警察,警察的首要任务就是破案。我到一线,从案件的侦破到指挥抓捕,去感受整个警队运行机制上还需要哪些调整。那我回到指挥岗位上,就可以重新做出部署,使整个警队运作更加支撑于打击犯罪的主业。”
彭晓峰并非科班出身,他戏称自己“北大”毕业,实为“北京某所大学”。因为高中时成绩一般,他选择了在北京一所大专院校读中专,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考公务员入警,他恶补了警察专业,逐渐在刑侦岗位上找到感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已获得警察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学历。除了刑侦专业资料,彭晓峰用来“充电”的,还有云计算、大数据等书籍。他说:“维护警队的运作,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地充电学习,还要亲身去参与、体验,才能做到专业性的领导。”
八步区是贺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商业兴旺,人员流动性大,社会治安情况复杂。如何在每万人配备警力数全区排名靠后的条件下,做到对犯罪“有洁癖性”的打击,彭晓峰动起了脑筋。
人员流动性大,情况信息收集难、出租房屋管控难、重点人员监管难,他推行了“智慧警务”的运用,使得网络犯罪侦查、视频侦查、刑事科学技术侦查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得到综合运用,在指挥调度上形成了分局、派出所两级智能指挥体系,确保处置指令第一时间推送到前方;群众对公安工作不了解,他成立了警察公共关系科,建立了贺州八步公安公众号,搭建起了警民交流的窗口;警力不足,他组织了“漂亮阿姨”社团组织,通过志愿者进行法律宣传、巡逻防控、调解纠纷,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目前,这一队伍已经壮大到2000人。
2016年,八步分局在警力有限的条件下,共逮捕、直诉犯罪嫌疑人954人,较2015年同期提升40.92%;全年“两抢”案件“零报警”天数达257天历史好成绩;群众安全感从2015年第四季度全区的67名持续上升到2016年第四季度的12名。
面对成绩,彭晓峰很清醒,“传统犯罪要继续打击,日益兴起的新型犯罪如知识产权、食品药品安全、网络犯罪等,也要持续跟进。”
“以前有群众说出门怕不安全,不敢带包,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让女孩子逛街就敢带5个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玩笑,透露出彭晓峰对维护城市安全的信心,他说,接下来,他还要做两件事:一是继续推进“智慧警务”的建设;二是更广泛地发动群众,齐心协力打造最安全城市,实现百姓安全感和民警从业幸福感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