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的政权架构体制内,乡镇一级是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窗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镇、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近年来,随着党中央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乡镇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不断涌现,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着许多新任务、新挑战。本人作为一名乡镇纪委书记,就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钻研练就过硬本领
乡镇工作由于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各种杂事、琐事名目繁多,包罗万象,而且在我们经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因财政供养能力有限,较多乡镇的干部队伍是不能满编运行,空编缺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当前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征地拆迁、综治维稳、纠纷调处等各项工作交织,任务艰巨繁重,乡镇干部之间必须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往往都是“分工不分家”,时常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补锅匠”、“万金油”是乡镇干部的真实写照。乡镇纪检干部除了纪委书记以外,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纪委委员等大多是其他二层站、所的负责人兼任,普遍存在业务培训少,办案手段传统,财务、审计、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缺乏,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从事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时间、精力不多,业务不精等现象。有的对纪检工作职责不清、目标不明,工作找不到抓手;有的由于对纪检业务不熟,在办案程序、办案方法、证据固定、定性量纪等环节上把握不准,稍微复杂一点的案子就得申请上级纪委派人支援,以致不少人虽然当过纪检监察干部,但仍然是个“门外汉”。 随着新形势下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正风肃纪的要求越来越严,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不断加强,乡镇纪检干部必须要扭转工作中的老思想、旧模式,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要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纪委的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要刻苦钻研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准确掌握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使自己成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里的行家里手和业务精兵。要多观看警示教育片,从中汲取教训,切实提高自身的“防腐免疫力”。要努力学习先进典型,对照先进找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真正成为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清白干净的纪检监察“铁军”中的一员。
二、执纪监督敢于碰硬,纪律审查必须较真
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人事编制隶属同级党委,特别是在工作分工、经费开支及人员调配方面,乡镇纪委对同级党委、政府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尤其是在边远乡镇,日常工作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单位同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过去不少乡镇纪检干部怕年终评先评优时得罪人丢选票,存在不愿管,不敢管的心理,导致监督执纪问责存在宽、松、软等诸多问题,乡镇纪委形同虚设。在当前形势下,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切不能再有过去当“老好人”的思想,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敢于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信念和坚定立场,结合乡镇工作实际,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加强提醒和批评教育,对身边同事和基层村干的违纪问题要敢管敢查,动真碰硬,不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让小错误累积成大错误。当小错一步步发展成大错以后才得到处理,既是个人的悲哀,也是党组织不希望看到的结局。党中央明确要求,对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发现苗头就要及时批评,触犯纪律就要及时处理,抓早抓小,防止他们走上严重违纪违法的道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饱含对同事战友关心爱护的深厚感情,克服“熟人效应”,真正体现纪检监察工作“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严格监督,铁面执纪。
三、聚焦主业落实“三转”,主动深挖案源线索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党中央和中央纪委在科学研判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镇纪检监察机关要做“三转”的推动者和践行者,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同级党委的汇报沟通,在推进“三转”工作中争取得到同级党委大力支持,彻底甩掉兼职的包袱,全力聚焦纪检监察工作。一是要紧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拓宽信访举报渠道;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不能坐等群众上门,要经常深入村屯、田间地头,到生产一线去,到群众身边来,从老百姓的呼声中寻找线索;三是要加强与公安、计生、民政、劳保、城建、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从中获取问题线索,认真调查核实。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发现线索要迅猛出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指名道姓通报一起,让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理想信念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行动当中,作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要顶得住方方面面的压力,勇于面对,敢于担当,才能无愧于组织赋予的职责,无愧于人民群众的重托,无愧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仁义镇 刘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