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生如“夏花”——追记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李夏(上)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时间:2019-11-04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分享:

[zhanzhangb_share]

生如“夏花”——追记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李夏(上)

2012年,李夏在长安镇大谷村参加植树活动。刘潇丽 摄

 

生如“夏花”——追记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李夏(上)

2014年,李夏与浩寨村计生专干叶芬、大学生村官汪羚前往长安镇浩寨村冯山下村民组走访调查农村危房改造事宜途中,帮助老人提南瓜。章毓青 摄

 

  题记: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如夏花一样绚烂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摘自歌曲《生如夏花》

金秋十月,一场寒雨过后,安徽省绩溪县漫山遍岭的菊花由黄转白,恣意绽放。这种当地产的高山贡菊,村民们打算命名为“夏花”,来表达他们对一位名叫“李夏”的年轻人的思念。

李夏生前是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乡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牺牲在抗击台风“利奇马”的第一线。

从一个生长于黄山市的“城里娃”到偏远山区工作8年,李夏就像这贡菊一样,看似普通却深深扎根滋养它的土壤,在最艰苦的地方迎风怒放。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李夏的微信签名。他用自己年仅33岁的生命,书写了短暂但绚烂的无悔青春。

选择——

  越往山里走,根扎得越深

绩溪多山,自古被称为“岩邑”。出县城,就折入山路,沿“皖浙天路”逶迤东行,拐过351道弯,翻越海拔1700多米的山云岭,一个半小时,高爬低走70余公里,最偏远的荆州乡终于出现在深秋的薄雾中。

普通人进山一次,绕过这么多道弯,就会晕头转向,甚至要准备晕车药、呕吐袋,李夏却早已习惯。

这条路,他已经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哪个地方的弯比较陡、哪个地方的坡非常急,他心里都清清楚楚。

不是因为他是山里人,而是因为他选择把根扎在这里。

出生在黄山市,后来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在铜陵市地震局工作,李夏一直都是个“城里娃”。可2011年,25岁的李夏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面对人生这一重大选择,他找到母亲商量。

“你可想好了,基层条件可不太好,又苦又累,下去了也不知道哪天能上来……”母亲有些担心。

“我想好了,我觉得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劲。”

就这样,通过公务员招考,李夏来到绩溪县长安镇工作。

巍巍徽岭,五里不同音。初到长安镇工作的李夏首先遭遇了“语言困境”,“倭呲央(外地人)话都听不懂,活还怎么干啊?”对这个“城里娃”的到来,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等着看热闹。

听不懂就学。李夏先找当地能说点普通话的年轻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学,听不懂的就用笔把发音和意思都记下来。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三四个月下来,当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话,他也能听懂了。

听懂了方言,就掌握了和群众交心的钥匙。

不少长安镇干部发现,李夏这个“城里娃”总是有事没事就往老百姓家跑。一次找不到群众,他就去两次、三次;群众不在家,他就去田里,有时卷起裤腿就下地,边聊事边帮着干农活。从刚开始笨手笨脚,到后来可以像个老农一样完整地把花生从地里刨出来,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基层工作,和老百姓的心贴得越紧,工作开展起来就越顺畅。李夏很快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从城乡建设、社会保障到防洪防汛、档案管理,他承担的各项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出色。2013年至2015年年度考核,他连续被评为优秀等次,被县委、县政府记三等功。

2017年,因为表现突出,县应急办等多个县直部门想选调李夏。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择——是回到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的县城,还是继续留在条件艰苦的基层?

“我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着他们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内心充满成就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夏选择了留下。

李夏牺牲后,母亲看到了这样一幅照片:李夏打着赤脚,正坐在村民家门口的凳子上与干部群众商量工作。

“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我为儿子感到骄傲!”母亲摩挲着照片,安慰哭泣的儿媳。

然而婆媳俩不知道的是,拍摄这张照片那天李夏经历的险境。

2018年6月29日,长安镇大源村突发特大洪水。凌晨4时,接到群众求救电话后,当时担任镇纪委副书记的李夏冒雨赶往救援。

同行的长安镇副镇长汪夏寅清楚地记得,那天雨下得很大,瓢泼大雨浇下来,车辆的雨刮器开到最大也没用。山上不停有岩石滚落下来,车没法开了,大家只好绕道山路,徒步40多分钟才入村。

入村后,大家抓紧排除险情、核灾救灾,一直忙到中午。脱下沾满泥、灌满水的雨靴,李夏才发现自己的脚都泡肿了。

扎在长安镇,李夏一干就是7年多。2018年底,再一次选择摆在李夏面前——组织准备调他去最偏远的荆州乡任纪委书记。他二话没说,第一时间交接好手头的工作,就准备出发了。

临走的那天晚上,时任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汪来根跟李夏聊了两三个小时。

“你去过荆州乡吗,知道那里有多偏远、条件有多艰苦吗,不怕到时候适应不了?”

“我的根就扎在基层了,我愿意到那里去。”这一次,李夏的选择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往山里越扎越深,离群众越来越近,李夏对这片土地充满着眷恋。他曾跟妻子说,自己退休后的梦想就是在帮扶村对面的山上盖间房子,因为他是真的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

只是这个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情怀——

  群众需要,就是前进方向

翻看李夏生前不多的照片,很多都是这样一幅场景:老百姓家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李夏和群众相对而坐,拿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群众的诉求。

有群众纳闷:这个干部怎么老是晚上来,是不是白天太忙了?

熟悉李夏的人却知道,他白天工作忙是忙,但选择晚上走访,主要是为了不打扰群众白天正常的生产生活。为此,他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每到一地,李夏总会及时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不知道群众想的啥,怎么能服务好群众呢?”

长安镇高杨村有24户贫困户,李夏一个人就联系帮扶了6户。

村民冯兰香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李夏时的场景。

“大姐你好,我是李夏。桃李的李、夏天的夏。”

当一个圆圆脸庞、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笑呵呵地站到自己面前时,冯兰香有点转不过弯来:“你找我有事吗?”

“我是镇里的纪委副书记,对口联系咱们村的。你就叫我名字吧。”

从此,这个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先说姓名再说职务的帮扶干部和冯兰香成了“亲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

每家贫困户的情况各有不同,李夏因户施策,精准制定帮扶方案。

贫困户汪少美腿脚有疾,行动不便。李夏鼓励她开起了小卖部,还帮她申请了1200元的到户产业项目补助资金。来小卖部

主办单位:中共贺州市八步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贺州市八步区监察委员会

地址:贺州市建设东路209号【通讯员投稿】

邮编:542899

举报电话:(0774)12388

桂ICP备12007101号

桂公网安备 45110202000134号

贺州市八步区纪委监察委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